《学术“咸鱼”自救指南》 钱婧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刚入学,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导师关系、同学关系该如何平衡?想做科研,却连文献都不知道该怎么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婧基于自身实际经历和多年教学经验,为对迷茫的学生们写了一本《学术“咸鱼”自救指南》。这本书用轻松的风格提供了大量实用工具、图示案例和专业点评。
钱婧的个人经历其实很有代表性:她出生于一座典型的省会城市太原,父母从小就给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对她的学习成绩严格要求。她通过考试一路“过关斩将”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国外知名学校学成归来后进入国内的名校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就成为北师大的教授,外人看来这是非常励志的。钱婧在视频节目中也笑着自称“小镇做题家”,但“做题”人生背后是几十年不间断的努力。在书乡与钱婧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非常相信和崇尚“勤奋”,在这个不断有人抱怨努力却收获寥寥的氛围中,她仍然笃定遇事多想想“我想要”这三个字,不要总被动承受。
钱婧研究的专业是“管理心理学”,她这样给笔者解释这个听上去有些冷门的专业:大家常常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来形容职场,那么她相当于研究了20年的“江湖”。如今尽管获得了学术成就和各种认可,钱婧当初也经历过最初的迷茫与艰辛,在那段埋头苦学的“至暗岁月”里,尤其是在每次同学聚会,身边的同龄人都已经工作挣钱、结婚生子、享受人生时,钱婧反观“一无所有”的自己也会产生沮丧,然而她还是坚定地“抛弃享乐”,几乎不留给自己娱乐的时间,如苦行僧般埋头学术之路。好在这种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她也从仰望自己的榜样成为被别人仰望的榜样。
(相关资料图)
如今,钱婧已在高校从教多年,她一路从学生走来,知道学生最困惑的问题,也呼吁老师和已经取得权力高位的人们给青年们创造一个“努力就会有回报”的学术环境,守住底线,坚持公平,这样才会促进人才的良性发展。
在钱婧的邮箱里和自媒体的私信中,总是塞满了来自校内外同学的各种问题,恳切地寻求着答案。怎样使更多学生受益,让大家能少走一些弯路,把内耗在焦虑中的精力更多地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呢?2022年3月起,她开始经营自己的新身份——B站(指哔哩哔哩视频网站)UP主(指上传者),通过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同青年学子分享科研、学业和生活方面的经验与感悟。这种分享和给予的感觉让她感到很满足,源源不断的正反馈也让她体会到了久违的意义感。
到底要不要读研?
书乡:很多人觉得写论文很困难,无从下手,您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写这样一本教大家如何写论文的书的?
钱婧:我是2012年入职北师大的,从事学术研究已经有将近20年的时间,带学生做学术也已经有11个年头了。可能我这本书最想写给的是当时入门的我自己。我和大家一样,在入门学术这条道路上,踩过很多的坑,踩过很多的雷,血、泪、汗,各种各样的攀爬历史我都知道,我都懂,我也都了解。同时,我是一个非常笨拙的人,所以我觉得,我最适合教大家怎么去入门学术这条路。
书乡:您在给学生上课时,会专门讲写论文的方法吗?
钱婧:写论文是做学术其中的一个环节,学术研究的链条很长,初学者从学习做学术,到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或者更久。我上课的时候不会专门去讲怎么去写论文,但会去渗透一些咱们这本书里的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入门技能。例如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可能会带一点前沿文献的阅读。我讲管理学这门课的话,我会带着大家去看一下管理学的顶刊,让大家逐渐去习惯这种一手信息的获取方法,去有意识关注此时此刻最新的发表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进展。
书乡:当下大学生面对很多压力,很多人考研考博并不是有志于学术道路,而是因为找工作时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钱婧:我不建议所有人都去读研究生。因为我觉得人从大学本科毕业(比如二十二三岁),到读完研究生这三年,在职场上是非常宝贵的黄金三年。如果在这三年里迫于家里和社会上的压力,或者不知道别的什么原因,糊里糊涂地去上了个可能在职场上没有什么大用的研究生,那对人生来说是一种蹉跎。前几天我跟一个大型企业的人力交流,我问她像咱们这么好的公司,所有岗位里面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的有多少,她告诉我说只有20%。我又问她那如果本科生想跟这么多的研究生一起竞争一个岗位的话,主要靠什么?她跟我说主要看实习经历和实习业绩。这说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和岗位相关的铺排和历练,可能和研究生学历一样重要。但是同学们有把这些放在和读研一样重要的战略高度吗?可能并没有。有的同学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去应聘遇到挫折,就觉得企业不用我就是因为我没有研究生学历,我一定要把研究生上出来。等研究生上出来以后,如果发现人家还不用他,就觉得“你看看社会欺骗了我”。我们需要去反思这种逻辑,包括我们读硕博的动机,从雇主的角度思考,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志气用错了方向,权重摆错了位置。
为何不敢努力了?
书乡:您在书中也提到过在国外留学之后要不要回国找工作的问题,您自己经历过这方面的抉择吗?
钱婧:对于我来说,回国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决定。我就是恋家,喜欢待在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而且从我的职业来看,大学老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书育人和做科研。做科研对我这个学科来说,没有什么地域性,在什么地方做影响并不是那么大。讲课的话,我从小就想当大学老师,如果让我选择,我希望能够用我受过的良好训练,在我从小成长的这片土地上,帮助我们的年轻人,跟他们一起去交流和探讨一些问题,这个可以说是我梦想的一部分。所以对我来讲回国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决定,我没有一分钟想要留在外面。
书乡:您在给青年学子的建议中写道:“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目标重不重要,要达成目标,那么就要委屈一下自己”。90后、00后进入职场后,与80后相比更不愿意“委屈一下自己”,在您看来是为什么?
钱婧:我觉得年轻人只是年轻,但是并不傻,所谓的“不愿意委屈一下自己”,更多的是觉得委屈一下自己不够值得。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现在的年轻人如何去认领自己真正的目标,以及怎么去强化“我的”这两个字。比如我们经常说去上班,但是有没有真真正正把它当成“我”去上班,强调这个个人的主体呢?我们不是都会说个人化、个人主义吗?这非常好,那我们就要想想如何把职场这个大千世界里的一切东西去内化,去变成“我的”“我想要”“我要去做”等。这个“自我化”是大家需要去做的一个功课,有了“我”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愿意去受一些委屈。如果我们真正想要,那受点苦、受点罪、忍一忍,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乡:您多次提到勤奋一词,认为每天至少要保证六个小时高效地工作,然而现在很多人觉得因为各种各样外在的压力,于是“摸鱼”“划水”流行起来,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钱婧:我其实觉得足够勤奋还是可以出成果的。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勤奋对个人成长的变化几乎微乎其微,还是因为不够勤奋。勤奋在我理解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战略上的勤奋,一个是战术上的勤奋。前者指的是做事情之前有没有汲取所有的资源和信息,包括周围可能问到的人,去决定一下这个方向到底值不值得努力,这是一方面的勤奋。还有一方面的勤奋是一旦做了这个决定以后,有没有竭尽全力地为之付出努力,如果做到了这两点的勤奋,我很难想象勤奋对我们要做事情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个不科学。要问我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请你给自己一个机会,在真正选择摆烂、摸鱼和划水之前,好好地去搏一把。因为就我的观察来看,摆烂、划水和摸鱼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也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你并不能真真正正地享受它。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书乡:您书中写到,有些人的性格敏感,面对挫折时可能会情绪内耗严重,接收比较多的负面信息,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应对情绪低落、走出困境呢?
钱婧:我有一个应对负面情绪的小理论叫“大数据看人”。举个例子,比如你因为工作中的某次错误被领导批评了。其实错误不算大,但可能咱们就会一直回味着领导批评时说的话和态度,越想越害怕,总觉得这事的影响不止表面上这些,说不定领导已经在脑内盖章说你不行了,以后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你。这些想法体现了一个错误思维,就是一次错误就会对你带来毁灭性打击,贴上标签就摘不下来了。那该怎么反驳这个逻辑呢?可以运用“大数据看人”的方法。其实人在别人心里的印象,包括我们去看别人,都是一个大数据,它不是一件事情决定的。所以呢,我们大可不必因为一件事情被批评就疯狂扩大影响。领导不知道人都会犯错误吗?有啥的?我们活着,就是那么几种重要的底层思维,给他反驳反驳,就会更幸福。
书乡:您在求学和工作中面临过比较艰难的选择和内心痛苦的时期吗?您又是如何度过“至暗时刻”的呢?
钱婧:我一直觉得自己比较笨,拥有的也不够多,所以说“艰难的选择”对我来讲还真的不是特别多。因为我大部分的决定做了以后就没什么选择,凡是想要的都是得去求,得去艰难地积累一些可能会被别人赏识的本钱。所以我承受的选择的痛苦并不是特别多,承受的做事的苦可能更多一些。因为智力,甚至精力都平平,我只能选择去忍着、去吃苦、去一点一点吭哧吭哧地干。至于怎么度过至暗时刻,我觉得就是抛弃享乐,甚至有一段时间觉得我根本不配拥有任何形式的享乐。神奇的是,当你把一切都扔了的时候,反而会没有那么大的痛苦,就是接受自己“什么也没有”这个事实就可以了。然后就是埋着头去干,熬过这个时间,就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好起来。
书乡:您在书中提倡要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勇于负责,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现状是,“能在三十岁之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很不容易了”,您是从18岁起就明确了要当一名大学老师的人生选择,那对现在这些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吗?
钱婧:有一个我从1000个职场人的访谈和将近20年的职场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方法,那就是找一个榜样。我们都有过类似这样的表述:30岁左右,我要过上像谁谁谁那样的生活,成为像他那样的人。我们的人生都会迷茫,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或者几个榜样。他们的身上拥有我们所希望的特质,是我一直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个榜样可以在身边,也可以是遥远的灯塔。你可能看过他的社交媒体、视频、演讲、访谈、文章,也可能和他在同一个组织中,哪怕只是擦肩而过,但他就是鼓励你向前的动力。我们每个人都要给自己找一个非常喜欢的职场榜样。
你只需要脚踏实地做下去。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个过程肯定会苦、会累、会难过、会感觉非常地愤愤不平,甚至委屈,觉得在做牛做马。但是,迷茫感会降低很多,当你不迷茫的时候,脑子就清醒,当你脑子清醒的时候,就幸运。没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惑、胆怯、懒惰、犹豫的时候,想想我们的榜样,如果是他在这个境地会怎么做,然后去模仿他的思路和行为。比如你想要争取一个项目的机会,又觉得太主动可能会被同事腹诽,那就想想你的榜样面临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做。他是选择不顾他人的目光、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退一步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当你一次次做出靠近榜样反应和选择的时候,就是一步步接近着属于你自己的理想生活。这种满足感会给人巨大的鼓励,支撑你跨过一个又一个关卡。直到最后的某一刻,你会突然发现,你不需要榜样的力量了,你已经是别人的榜样了。
钱婧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席案例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基金项目,并获得“阿里活水学者”“腾讯2020年度最受欢迎杰出教授”“彭年杰出青年教师奖”“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荣誉。
(原标题:与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聊聊选专业、上大学、考研、找工作那些事儿当你决定走上学术这条路)
流程编辑:u032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