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如何保护和活化传统村落,使其保持持久生命力并迸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关资料图)
01
《汉书》中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说法,每一处传统村落都代表着一方风土人情。
在我国,传统村落不仅有山野间的石墙草房,也有制式严谨的深宅大院。这些住宅村落依托自然,融入自然,“道法自然”,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着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及生命体验。
以山东胶东地区为例,在荣成、莱州等沿海地带有传承千年的海草房,在栖霞、龙口等地有恢弘大气的传统三合院、四合院。独特的建筑特色传递着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和民俗故事。
国家级传统村落龙口市西河阳村,现存200多处“哈瓦房”,最“年轻”的也在百年以上,是胶东现今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古村落。当地自古经商文化浓郁,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商贾大户,“哈瓦房”砖瓦门窗样式“贵精而不贵丽”“贵实用而不贵奢华”;屋顶覆盖整齐的黑色瓦片,瓦片图案极具胶东乡村的吉祥文化特色;建筑布局严谨,主从分明有序……点点滴滴都透着老黄县(龙口旧称)人的价值理念。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古老的传统村落遇到了新困境。有的传统村落因村民“进城上楼”少人居住而颓败,有的因无序“拆旧建新”而风貌尽失,有的则因权属问题无法市场化运作活化而无法发挥真正的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亟需思变创新。
02
2012年以来,山东在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宣传等方面持续发力,用不同方式努力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发现和保护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使山东在探索传统村落长效保护利用机制上迈出新步伐。透视山东的实践经历,可以获得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一些启示。
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聊城东阿刘集镇苫山村,是北方明清时代村落建筑的典范村。当地把传统村落保护作为保留历史文脉、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利用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给村落建立数字化档案,同时通过整理完善档案资料、悬挂公示牌等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既留住传统村落的“形”又守住其贯穿古今的“魂”。
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中,山东示范县总数达三个。目前共有168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同时还命名保护了385个省级传统村落。
认真分析这些示范县和村落的保护利用路径可以发现,山东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以尊重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村庄灵魂、传承乡土文化为原则活化村落,激发了传统村落的新活力。
03
传统村落、古建筑是“活的博物馆”,激发“活的博物馆”的现代价值,需要政府和居民双向发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首先,整理挖掘传统村落的人文底蕴,提炼总结其辨识度,这是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的前提和基础。
古村落历经千百年,不乏当地独有的建筑特色、民俗民风、名人故事,比如胶东地区的传统村落中红色文化就很多见。深入挖掘整理这些村落独特的文化内涵、名人故事等,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其次,利用好中央奖补资金、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本,创新传统村落保护机制、管理方法和经营利用模式,探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
通过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和改善村落生态环境,与当地特色如风景、美食、非遗项目等相融合,因地制宜统筹整合传统村落复原和休闲农业观光,探索农文旅融合新方向,在科学利用中保护传承古村落。
再次,利用“互联网+”做好策划推介,凝聚人气,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村落、了解古民居。
把人气聚起来是传统村落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可尝试在多方面下功夫,比如发展电商经济,打造云展览,与高校、媒体、社团组织之类合作,开展摄影、绘画、采风等艺术创作和交流活动,等等。鼓励喜欢村落文化的人返乡,让传统村落常年有人来、有人住,传统村落有“人气”才有活力、有未来。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活化利用传统村落之前进行科学听证、考察和调研。活化利用是一把“双刃剑”,商业化、同质化、村民边缘化是破坏传统村落特色的利刃。文化是传统村落得以传承延续的核心和灵魂,在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否则“千村一面”和“全面旅游化”会让传统村落失去文化个性和活力。
二是传统村落是村民的生产生活空间,开发活化要保障村民利益、改善村民生活。要探索村落保护赋能村民之路,激发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和文化自觉。老人是村落历史的见证者,可邀请他们讲述传统村落的故事,这样能够让人更真切地感知历史、感悟传统。